首页 > 焦点 >

小智一周要闻|小米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

发布时间:2025-05-25 18:32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6102  会员投稿

本周具身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大事如下:

小米YU7正式发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2025年5月22日,小米汽车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SUV——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新车在设计、智能科技、续航及安全性能上全面升级,旨在为时代精英提供极致的产品体验。据悉,小米YU7将于7月正式上市。

图源:小米

小米YU7搭载NVIDIA DRIVE AGX Thor?计算平台,全系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及7颗超透防眩摄像头,支持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此外,小米还推出了高阶驾驶培训课程,定价1999元,帮助用户提升安全驾驶技能。

盖世点评:全系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这似乎是对上次事故的针对性应对策略。

再添新翼,奇瑞12.8亿成立智能科技公司

近日,天眼查App信息显示,安徽奇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注册资本高达12.8亿元人民币。这一举措标志着奇瑞集团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深化,为其在新能源及智能出行领域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资料显示,安徽奇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了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批发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由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这一新公司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奇瑞集团对智能科技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其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整合的决心。通过全资控股,奇瑞将能够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加速智能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盖世点评:从研发到供应链全链路掌控,“技术奇瑞”又要树立新标杆了。

小马智行Q1财报:Robotaxi业务强劲增长

近日,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小马智行正式公布了其未经审计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本季度实现了营收与业务规模的双重飞跃,Robotaxi业务成为推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财报显示,小马智行第一季度总营收达到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Robotaxi业务的迅猛发展。本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高达1230万元人民币(约合173万美元),同比激增200%,成为推动整体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长800%,技术解决方案项目收入也稳步提升,共同为营收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盖世点评:乘客车费收入暴涨800%,小马智行商业化拐点已现。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团标发布

5月2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官方宣布,其于近日联合上海、浙江两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优必选、宇树科技、中国信通院和工联院等主流企业及科研院,在中国电子学会正式发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T/CIE 298-2025)团体标准。

此次发布的分级标准创造性地构建了“四维五级”评价体系,通过借鉴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分级逻辑,结合人形机器人特有的双足行走、手部操作等特征,形成涵盖感知认知、决策学习(D)、执行表现(E)、协作交互(C)四大核心维度的技术矩阵。

盖世点评:四维五级标准一出,行业要卷技术矩阵了。

又一厂商官宣大动作,汽车零部件企业缘何涌向机器人领域?

5月22日,浙江万里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悉,新公司将专注于机器人关节模组,包含电机、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单品和组合的关节模组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进一步完善万里扬在机器人领域相关零部件的产品布局,积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万里扬称,伴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产业加快提智向新,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把握机器人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支持机器人产业快速量产,更好地服务人类,公司成立了上述新公司。此举标志着其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盖世点评:机器人关节模组赛道产业链再添关键拼图。

J.D. Power调查发现:辅助驾驶功能难获消费者青睐

据外媒报道,近日,J.D. Power一份最新白皮书指出,消费者对多数辅助驾驶功能反应冷淡,甚至质疑更先进系统的实用性,该研究对车企持续加码驾驶辅助技术升级的商业价值提出了疑问。

J.D. Power用户体验基准测试与技术高级总监、白皮书合著者Kathleen Rizk表示:“辅助驾驶技术正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拥有L2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车主普遍认为其便利性有限,而更高阶的脱手驾驶系统同样未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Rizk对此表示:“目前消费者尚未从这些功能差异中看到价值。”

盖世点评:技术狂奔,用户冷感:L2+功能难逃“体验配不上价格”的尴尬。

(责编:肖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