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匹配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当前特殊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是要更加高效地协调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从长远来看,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匹配和互动
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今年以来,16—24岁人群的调查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毕业生人数过多,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与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类型结构和预期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因此,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必须从供需两端努力,让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匹配和互动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农,医专业毕业生比例大幅下降,但需求依然较高高校毕业生既有总量的问题,也有就业结构的问题按照学科分类,我国高校的专业可以分为理科和文科两大类前者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后者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尤其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的科技,农业,医药类毕业生例如,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只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电气设备,新材料等行业人才需求短缺可是,伴随着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滞后,高校农,医专业学生比例不断下降,其中生理,工业,农业,医学专业本科生比例从1998年的67.13%下降到2020年的47.92%,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相应的,文科生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高,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年来一直滞后
高等教育性别差距逆转,女性比例超过男性,但就业更难长期以来,女性在教育上一直处于劣势,受教育机会和数量都不如男性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妇女能够更好地上学2007年,高等教育招生中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59%,出现了所谓的教育性别差距逆转到2020年,女本科生比例为53.7%,女研究生比例为52.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但出于以下两个原因,女性大学毕业生比男性更难找到工作一是生育容易造成女性职场中断,就业性别歧视普遍存在,第二,女大学生中,文科生比例相对较高,理工类比例相对较低
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培养者,但培养的人才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可分为三类: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高校扩招以来,在本科层面,部属高校的招生比例从1998年的45%左右下降到10%左右,地方高校的比例从55%左右上升到75%左右,民办高校的比例从零增长到现在的15%左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的精英教育倾向,强调学术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培养方式,师资配备等方面与部属高校同构同质,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高可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需求比长期超过1.5同时,在一些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办学资源特别是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趋势不一致按照就业保护水平,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典型的二元特征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就业保护水平指数,2013年至2014年,中国正规部门的就业保护水平指数达到3.31,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而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保护水平指数仅为1.88,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因此,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保障强的工作,而最近几年来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加剧了这种倾向可是,由于受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市场化改革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中国正规部门的工作岗位比例不断降低,而非正规部门的工作岗位比例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有2亿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2%,是稳步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特殊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是要更加高效地协调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从长远来看,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匹配和互动
增强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特别是要满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发展要求,保持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比重稳定甚至有所提高因此,要加强理工科专业人才供给的顶层设计,制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理工农医发展规划,提高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财政拨款系数,鼓励高校扩大理工科专业招生规模,优化人才激励环境,增强学生报考和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内在动力,采取激励措施,提高理工科学生中女性的比例,加强新文科建设同时,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估,引导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应用型本科课程评价标准,突出适合地方产业结构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作为一项政策战略,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旨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断体现,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断增强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新的就业形式和灵活就业成为稳步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见,受科技进步和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影响,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背景出发,兼顾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适当加强新就业形式和灵活就业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提高就业质量,充分发挥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女毕业生已占大学毕业生的一半可以说,女毕业生就业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稳定目前,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仍时有发生因此,要及时纠正,努力消除,切实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劳动报酬,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并为因生育而中断就业的妇女提供再就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同时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那就是保护女性权益,鼓励女性生育,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但大部分成本都由企业承担企业成本提高后,接受育龄女性和育龄期女性的意愿会降低,无形中提高了女性的就业门槛因此,需要在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激发个人的生育意愿,又能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政府政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个人和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
动态优化毕业生就业预期它是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寻找的结果研究表明,求职者设定的就业期望会显著影响求职结果大学毕业生求稳的就业心态可以理解,但要与时俱进,动态优化,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弹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正规部门就业比例下降也是如此高校和社会要教育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预期,拓宽职业半径,减少大城市负就业现象特别是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拓展就业空间,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了解以前被忽视的地区,基层,行业和新兴领域,寻找更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现理性就业
兼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