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探秘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打卡“最早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1-10-22 11:42      来源:网络  阅读量:10911  会员投稿

二里头夏都遗址近景

最早的宫殿长什么样子?古人又是用什么吃饭?这一切的答案都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院,在这里沉睡着曾经的华夏第一王朝。

日前,“母亲河畔的中国——溯源黄河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这里,打卡“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定的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自1959年以来,在这里发现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以及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

扫一扫,VR体验全景漫游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

在二里头遗址南侧,矗立着一座紫铜和夯土铸成的宏伟建筑,那就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远远看去,它就像一座破土而出的铜城。据讲解员介绍,之所以选用铜与夯土为博物馆主要建筑材料,是因为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了最早的青铜作坊遗址,而夯土则是早期遗址文化的象征。

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陶和青铜的酒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1975年出土的夏代乳钉纹铜爵,通高26.5厘米,流至尾长31.5厘米,被誉为“中华第一爵”。

网格纹铜鼎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铜鼎,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除了青铜器,二里头遗址还出土绿松石器物,1984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铜牌饰上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却无一松动脱落。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镶嵌绿松石龙形器,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让曾被认为是传说的夏王朝变成真实可信的历史。”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研学教育部成员孙晨娇说。

网格纹铜鼎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展出弥足珍贵的夏代文物近2000件,其中一级文物112件。开馆两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断结合二里头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对基本陈列、展陈设施等进行了持续优化,以展现“最早中国”的深厚内涵,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次。

副馆长侯玉珂介绍,2020年12月30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厅投入试运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复原展示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为夏文化的展示传播插上数字的翅膀。

“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积极推动二里头遗址保护、发掘和研究,做好申遗的前期工作;全面助力夏文化的传播交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继续加强与省内外研学机构的合作,组织开展高水平、高规格的研学教育活动,打造‘最早中国’研学品牌。同时还要持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大力提升文物的科学保护能力。”侯玉珂说。

(责编:夏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